高校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座谈会发言摘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8-12-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二是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的焦点是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谱写新的理论篇章,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三是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的本质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只有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才能获得正确方向和科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思想解放。

  四是必须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有其特定含义的。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解放思想与创新理论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五是必须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继续发展。在此背景下,要坚持解放思想,就要密切关注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变化的趋势,不断进行新的理论概括。

  历史经验表明,解放思想与创新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定性因素。解放思想,创新理论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当前,我国的改革正向纵深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触及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因此我们只有继续运用解放思想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才能科学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趋势,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武汉大学 顾海良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贯穿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全过程,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理论主题。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形态和三大理论主题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在对这一理论体系科学内涵的理解时,既要对不同理论形态的主题作出概括性说明,更要用发展的眼光、从整体的视角作全面的、准确的把握。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也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全过程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一开始,邓小平就把发展问题,提到了能否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能否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问题、能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发展才是硬道理”,从思想观念上和政治意识上解决了中国为什么需要发展、为什么需要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江泽民在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十分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看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所在,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紧密地联系起来。关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对我国现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作出新的全面的探索。

  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理论形态对三大理论主题分别作出过凸显、阶段性的回答,但三个理论形态并没有忽略对其他理论主题的探讨和回答,以这样的基本视角来理解就更为科学,也更为客观和全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可以认为,这三大理论主题还将是我们今后长期探索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主题。

  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将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从而指导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征

  河北大学 韩振峰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道路。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特色。一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是建立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现实基础之上的,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分配制度上的鲜明特色。四是坚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所以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通过部分先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五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而确立的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政治建设方面的主要特色。一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二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这种政治制度是由“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主要特色。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三是建设和谐文化。通过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

  深化改革开放实践创新永无止境

  南开大学 逄锦聚

  改革开放30年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第一,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要符合民心、顺应时代潮流,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其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全体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坚持这样的方向和目标,符合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是改革取得成功的保证。今后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还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

  第二,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从世界范围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原有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大都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但改革的方向道路并不相同。我国的改革开放,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既注意借鉴国际范围内各国的经验,又不盲目照抄照搬。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相结合,循序渐进,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协调推进,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群众切身利益,使改革赢得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三,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同时又成为指引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保证。过去30年,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今后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功。

  改革开放尚在继续,实践创新永无止境。在深化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深化改革开放任重道远。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不管道路如何曲折,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一个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的中国,一定会更加朝气蓬勃、英姿焕发,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当代中国伟大历史转折的起点

  北京师范大学 杨耕

  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一个里程碑。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当代中国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

  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前提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提出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而且提出了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这就是“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这是一个极富有真知灼见、极具有远见的战略思想,它从生产力的内部构成上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在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强科学和教育,“必须采用世界先进技术”,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起点。这样,在对如何发展生产力的思考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站到了时代的制高点上。

  中国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它没有形成一个商品经济形态,市场经济极不发达,这种经济状况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而市场经济恰恰是当代合理配置资源和提供激励的有效形式。因此,在当代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发展商品经济并实现经济市场化。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生产力的社会形式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标志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共同之处,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毕竟建立在新的制度环境基础之上,必然具有自己的特殊运行规律。对此,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以人为本,把提高效率同促进公平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同时通过发展保证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特殊关系。正是在这种关系中,市场经济、现代化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了新的内容。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这一历史转折的起点。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使当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整体转型和历史转折,这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